庫存狀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讓您 愛上二樓●愛上書
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
「香港二樓書店」邁向第一華人書店
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
香港二樓書店 > 今日好書推介
   
好吃(NO.5+6)套書(共二冊)
  • 定價99.00元
  • 8 折優惠:HK$79.2
  • 放入購物車
二樓書籍分類
 
科學不思議7:巧克力身世之謎(限量加贈Dough動手玩甜點DIY折價券)

科學不思議7:巧克力身世之謎(限量加贈Dough動手玩甜點DIY折價券)

沒有庫存
訂購需時10-14天
9786263056350
佐藤清隆
李彥樺
親子天下
2023年11月30日
150.00  元
HK$ 127.5  






ISBN:9786263056350
  • 叢書系列:童書-知識繪本館
  • 規格:精裝 / 42頁 / 17.2 x 23.5 x 1 cm / 普通級 / 全彩印刷 / 初版
  • 出版地:台灣
  • 適讀年齡:7歲~12歲
    童書-知識繪本館


  • 童書/青少年文學 > 圖畫書 > 知識繪本











    日本備受矚目的藝壇巨星、超人氣插畫家junaida最新巨作 //

    ☆★ 從視覺圖像、味覺記憶到知識學習都一起滿足的神奇繪本 ★☆



    ◆◆ 不容錯過的收藏精品書,兼具設計美感高度與科學傳播正確性 ◆◆

    書衣仿製微微撕開的炫目鋁箔紙,封面製成濃郁醇香的片狀巧克力

    內容則為流暢好讀的食品科學知識與優雅瑰麗的插畫設計

    ◆◆ 一本大人與孩子都會愛上的知識繪本 ◆◆

    一同揭開巧克力的身世之謎,發現隱藏在豐富滋味裡的層層祕密



      人人皆愛的巧克力,為什麼放進嘴裡就會融化?裡頭的苦澀、香甜,各是怎麼來的?

      為了探索巧克力的美味祕密,要放大再放大、貼近觀察巧克力的組成分子;

      還要飛到很遠很遠的亞馬遜熱帶雨林,了解巧克力的原料;

      甚至要回到好久好久的萬年前,一路追溯巧克力的飲食方法變化!



      隨處可見、人見人愛的巧克力,最獨特的一點,就是會在口中融化,釋放出層次豐富的滋味。這份獨特背後的祕密,來自巧克力成分中的「可可油」,而這一切要從可可樹開始說起。



      本書帶你從巧克力的融化原理開始,一探巧克力背後多采多姿的科學知識和歷史故事。書中穿梭的可愛國王,也陪著你一路觀察巧克力的組成結構圖,了解可可油的比例和特性;又從地圖理解巧克力是如何從原產地出發,經過漫長的時間變成現在的模樣;還呈現最早的巧克力飲用方法,到後期的可可膏製作,以及近代研發出來的「調溫」技術,才幻化出現今千變萬化的巧克力運用樣貌。



      內容除了解說科學原理與人文奧祕,同時也以平易近人的食物示範,如何從味覺感受提出一個簡單疑問,並由此出發找尋背後的演變。下回吃到巧克力,不僅享受美味,還能一併重溫這趟探索之旅帶來的感動與驚奇!



      【科學不思議】系列簡介

      題材選自日本福音館發行近四十年的《好多好多的不可思議》(????????)科學月刊,題材多元,帶領孩子一同觀察探究科學、生物、數學,乃至身邊所有的人、事、物等主題。從最有趣、最意想不到的觀點切入,融和理性知識與感性書寫,並配合具童趣又能幫助理解的插畫、漫畫或照片,是孩子最佳的科學與非文學的啟蒙讀物。

    ?

      【科學不思議】系列特色

      ★ 新鮮觀點X 驚奇知識:從有趣的切入點,讓孩子輕鬆知曉科學知識,學習不枯燥。

      ★ 探究思考X 歸納分析:帶領孩子從觀察中發現問題、深入探究,學習歸納與分析。

      ★ 圖像學習X 精美插圖:運用精美細緻的插畫,幫助孩子圖像思考,快速進入科學現場情境。

      ★ 知識海報 X不思議日報:附知識整理海 報與名家導讀日報,統整資訊、加深印象。



      ◎本書關鍵字:巧克力、食育、甜點、可可豆、食品科學

      ◎有注音,9-12歲適讀

      ◎學習領域分類:自然



      ☆★ 限量加贈Dough動手玩甜點DIY折價券 ★☆

      即日起至2024年2月29日,憑書內折價券到全臺Dough動手玩甜點DIY門市,任選巧克力相關產品即可折價100元。



    各界好評



      專文推薦

      黃俊儒(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、「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」主持人)



      甘甜按讚

      吳文君(文字創作者)

      海狗房東(繪本工作者)

      徐麗婷(政大應用物理所兼任助理教授、臉書「野人窩科普閱讀」版主)

      藍依勤(繪本星球212-7版主)

      (依首字筆畫排列)



      「卸下如包裝紙的書衣,底下藏著的竟然是一大塊巧克力!以精緻逼真的裝幀設計開場,從巧克力的口感追本溯源,逐步揭露種植、產地、加工等細節,讀完這本書肯定無比過癮,大呼不可思議!」──藍依勤(繪本星球212-7版主)


     





    作者的話



    為什麼可可樹的原產地在亞馬遜河流域?

    佐藤清隆




      本書中曾提到「可可樹的原產地在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」,你知道為什麼嗎?「巧克力的美味」與「地球環境」這兩件事乍看之下毫無關係,實際上卻是息息相關呢。



      在巧克力中,可可油結晶會包覆著可可糖及牛奶的微粒。這些結晶在接近人體的溫度時會融化,這就是巧克力如此美味的最大祕密。而這個祕密,事實上也深深影響著可可樹的自然生態。可可豆裡的油脂,是讓可可豆發芽的必要養分,如果氣溫太低,可可油就會凝固,導致可可豆無法發芽。要讓可可油維持不凝固的最低溫度是大約16℃,因此可可樹只能生長在一年四季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裡頭。



      那麼,這跟「可可樹的原產地是在亞馬遜河流域」又有什麼關係呢?要解釋這一點,就必須說明地球的寒化現象。



      地球誕生於四十六億年前,在這漫長歲月裡,歷經許多次全球寒化。而對當今地球生物影響最密切的一次寒化,就是從大約七萬年前起,持續了約五萬年的末次冰期。當時整個地球不僅變得相當乾燥,而且整體氣溫低了3 ∼ 8℃。在這段期間,地球上大多數的熱帶雨林都消失了。



      亞馬遜河是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大的河川,現今它的周圍生長著廣大的熱帶雨林。但是在末次冰期,這些地區大多變成了沙漠或草原,只有在河口附近及安地斯山脈的山麓上游流域還勉強殘留熱帶雨林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


      在南美洲大陸剛形成時,如今的亞馬遜河流域其實是一片平原。後來大陸西側隆起了安地斯山脈,連帶產生由西向東流的亞馬遜河。安地斯山脈是座南北方向的狹長山脈,而山脈東側山麓的亞馬遜河上游流域距離河口約4000 公里,標高約300 ∼ 400公尺。由於亞馬遜河位置靠近赤道,又被高達數千公尺的安地斯山脈環繞,氣候較為溫暖,因此即使在末次冰期,這塊狹長區域裡也依然留有熱帶雨林。



      可可樹原本生長在中南美洲的廣大熱帶雨林中,當地球進入末次冰期時,這些可可樹「躲」進那塊狹長的熱帶雨林內,在裡面延續數萬年的生命。後來冰期結束,地球漸漸變溫暖,熱帶雨林再度遍布中南美的廣大區域,可可樹也隨著熱帶雨林擴大生長環境。在可可樹生長的地方,生活著許多猴子,牠們會敲破可可果實的硬殼,吃掉甜甜的果肉,把苦澀的種子丟在地上;也有不少蚤蠅,牠們會殺死切葉蟻,間接避免切葉蟻摧殘可可幼苗。



      另一方面,大約三萬年前正值末次冰期,人類從非洲經由中東遷徙至西伯利亞,不久後又進入阿拉斯加。當時南北極出現大冰河,海平面下降約150 公尺,因此西伯利亞與美洲大陸是相連的,人類可以直接走過去,不像現在被白令海峽隔開了。後來地球越來越溫暖,人類便能夠用更快的速度向南遷移,終於在中南美洲發現可可樹。在接下來的時代裡,人類對可可樹進行品種改良,培育出各式各樣的可可樹。



      如果末次冰期的氣溫更低,或是亞馬遜河上游流域沒有安地斯山脈環繞,可可樹想必早就已經從地球上消失了。又假如猴子沒有打破可可果實的殼,或是當地沒有蚤蠅,導致可可樹沒辦法順利繁衍生長,我們現在可就沒有巧克力可以吃啦!



    導讀



    用美味巧克力理解這個世界運作的美妙

    黃俊儒(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、「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」主持人)




      一個具有科學素養的現代化公民,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內涵呢?我常常跟學生分享一個十分簡單的觀念:如果可以知道今天中午吃下肚的午餐是用什麼食材做成,這些食材從哪裡來,又是如何被料理成佳餚、運送到我們面前?探究這些切身食物的問題,就是了解世界如何運作的最佳管道。



      這本正是解析食物的知識繪本,尤其主題又是老少咸宜、耳熟能詳的「巧克力」。書中從可可豆的栽種、發酵與產製的每個流程,都有十分完整的說明。仔細閱讀就能發現這些過程一點都不簡單,裡面有分子結構、微生物的運作、種植的最佳氣候、不同耕種區域造就的風味、烘焙與調味、不同結晶結構導致的口感變化等各種食物科學的學問。此外,在文化層面上,作者更是帶領讀者看盡巧克力的發展史:透過不同文明的遷移、各種飲食方法的開發及食品科技的演進,才讓巧克力從貴族的生活中被解放出來,進一步走進一般人的日常,成為目前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平民美食。



      本書透過清晰易懂的文字說明,搭配賞心悅目的生動插畫,引領讀者一窺巧克力的神祕身世,打開書本就可以一起參與這個世界的美味及美好。




    其 他 著 作